郑华炽

郑华炽(1903年8月18日-1990年2月7日),男,中国光谱学家,物理教育家,被认为是利用光谱学探讨物质结构的先驱之一。他在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同位素效应的研究方面。郑华炽执教50余年,曾在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为培养我国的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和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03年8月18日,郑华炽生于广东省中山市,1924年至1928年,他在南开大学学习并获理学学士;1928年至1932年,其先后在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1932年至1934年,郑华炽在奥地利格拉芝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34年至1935年,他在法国蒙皮里埃大学和巴黎大学从事光谱学研究;1935年至1938年,先后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长沙临时大学教授。1936年,郑华炽与吴大猷合作发现苯同位素移动效应,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物理杂志》。1938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还担任过物理系主任、代理教务长等职;1946年至1949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52年至198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以及研究部副主任、副教务长。1954年,其创建普通物理研究班并招收光谱学研究生。1990年2月7日,郑华炽在北京逝世,为中国的光谱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3年,郑华炽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后到天津市求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进入天津市南开中学。1924年,他以全优成绩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当时南开大学有一批从国外学校归来的老师,在饶毓泰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教材和实验内容,还参阅大量杂志了解科技动态,饶先生还要求学生轮流出板报介绍学习体会,郑华炽也受到良好教育。

1928年,郑华炽在南开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同年,他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前往柏林工科大学学习。学习期间,郑华炽常到另外一所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听课,该校任教的有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Einstein)、E.埃尔温·薛定谔(Schrodinger)、M.von马克斯·冯·劳厄(Laue)、W.F.H.能斯脱(Nernst)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国际上量子力学刚刚提出,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是德国研究量子力学的两所主要学校。郑华炽为了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1930年到格丁根大学进修量子力学理论,1931年,他又到慕尼黑大学听A.阿诺德·索末菲(Sommerfeld)的课,并开始把量子力学应用于物质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中。由于著名物理学家的言传身教,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2年,德国政治变动使许多知识分子离开,郑华炽去奥地利格拉茨工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他在柯耳饶希指导下完成二萘嵌苯及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化学杂志上。1934年,郑华炽在柯耳饶希指导下完成乙醚乙腈的混和物的拉曼效应和卤醋酸酯的拉曼效应课题,相关成果发表后,显示出拉曼效应方法在研究物质结构上的重要性。同年,其获工学博士学位。因法国班班教授在拉曼效应研究方面影响大,郑华炽前往法国蒙皮里埃大学与班班教授共同研究拉曼效应等课题,期间还开展了与拉曼效应相互补充的红外谱研究,1935年先后在法国科学院报上发表两篇有关论文。

1935年,郑华炽在南京国立大学任教,1936年秋,应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之聘,其赴北京大学工作。在北大,他一边授课,一边研究拉曼效应,当时北大物理系实验设备简陋、资金有限,他与吴大猷、薛琴芳等克服困难,用几百个小时对苯的拉曼谱和同位素效应进行拍照,得到两条明显谱线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辗转迁至昆明市,于1938年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缺乏仪器设备、图书等教学设施的困难条件下,郑华炽和其他教师一起坚持教学。1941年,日本侵略军南侵,西南联合大学在四川叙永成立分校,郑华炽任分校教务主任。当时条件艰苦,他花了大量精力组织教学并亲自授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944年1月饶毓泰休假出国,郑华炽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市,郑华炽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郑华炽被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后兼任该校研究部副主任、副教务长等职。他还兼任北京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物理通报》常务编辑,中国物理学会论文编目委员会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委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物理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和原子物理学部分的副主编等职。1956年,郑华炽参加九三学社,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1983年,郑华炽80岁寿辰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为表彰他对我国光谱学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召开了“庆祝郑华炽教授执教50周年大会”。

晚年经历

郑华炽晚年退休在家,但每天仍坚持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时也审阅稿件,接待来访。

主要成就

学术贡献

光谱学研究突破

1932-1935年,国际光谱学研究处于前沿阶段,郑华炽选择该领域为研究方向,1933年完成《二苯嵌苯及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论文,1934年以《乙酰及乙腈的混合物的喇曼光谱》《卤醋酸酯喇曼光谱》作为博士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化学杂志》,后续又在法国《化学物理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成果具国际水平。

同位素效应研究首创

1936年,郑华炽在北京大学吴大猷合作,助手薛琴舫协助下,开展“喇曼效应应用于同位素”的国际首创研究;克服资金不足、仪器简陋的困难,经数百小时照相,发现苯的强谱线附近存在弱伴线,测定谱线强度比并建立同位素移动近似理论估算,证明该移动由苯环中一个碳原子被原子量13的同位素替代所致;1937年该成果被介绍给来访的奥格·玻尔时,获其高度认可,1938年相关论文《苯的喇曼光谱和同位素效应》发表于美国《化学物理杂志》,同年年底印度学者发表类似文章,实验结果一致,其研究正确性获国际科学界公认。

人才培养

郑华炽留学期间关注德国教育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教学中尝试德国教学方法,获饶毓泰支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直观教学,提倡演示实验,自制电学、光学仪器及幻灯片,在其设计的阶梯教室授课,主讲的光学、热学等课程效果良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讲授原子物理等课程,指导助教用威尔逊云雾室演示粒子径迹。

郑华炽注重从实验到理论的授课方法,即从实验开始,详细地讲述了实验装置,如何操作及得到的结论,最后进行分析、综合,把概念、定理讲淸讲透。郑华炽授课的另一个特点是经常以物理学史的事例教育学生,启发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们懂得概念、定理的来龙去脉;懂得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定理、新现象;了解科学家如何献身于科学事业。他对中学教育事业较关心,对解放初中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做了大量的指导性工作。

郑华炽要求青年教师学好外语,指定外文杂志为必读书刊并参与讨论;多次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师生举办科技动态、学习方法、物理学史讲座;1947年,郑华炽在天津市大公报》发表《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科普文章,介绍著名物理学家治学思想,还参与解放初期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制定工作。

1954年,郑华炽在北师大创办普通物理研究班,自任班主任并授课;后续招收光谱学方向研究生,推荐优秀者出国深造;其学生多成长为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如学生马本堃在其推荐下到中科院物理所进修,后成为北师大物理系博士生导师。

爱国抗战

1946年,郑华炽与北京大学47位教授联名向美国驻华大使写抗议信,谴责美国军队暴行;1948年,郑华炽与北平市百余位教授联名发表宣言,呼吁停止轰炸文化机关与名城。

个人生活

郑华炽教授喜欢体育运动,爱好桥牌,对德语、英语、法语皆有较深的造诣。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郑华炽为我国的光谱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他总是默默地奉献,不向社会索取。(北京大学新闻网 评)

郑华炽——我国利用光谱学探讨物质结构的先驱者.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