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传边寨》原为郑路创作的管乐合奏曲,后由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2月合作改编为管弦乐曲,此曲以粉碎“四人帮”为历史背景,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边寨群众获知喜讯后载歌载舞的欢庆场景。
《北京喜讯传边寨》最初应指挥家袁方要求,在一天一夜内完成创作并用于晚会开场,该曲以苗族、彝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全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圆号引子将人们带入边寨场景,强烈节奏后引出狂欢主题,铜管等伴奏热烈,双簧管旋律诙谐似女性舞蹈,之后旋律更轻快,小提琴等演奏舒展旋律,整体展现集体欢舞;第二部分与之前的旋律对比,是姑娘独舞,双簧管旋律转调后更浓烈似少女集体舞;第三部分小号奏粗犷曲调如小伙子舞蹈,接着如姑娘轻舞,对舞转调后更热烈至高潮。最后群舞音乐再现,全奏加打击乐器,在嘹亮辉煌中结束。
《北京喜讯传边寨》成为中国交响性作品的代表作,该曲被改编成管乐、民俗音乐的多种版本,成为中国及外国著名乐团演奏的保留曲目。此外,《北京喜讯传边寨》曾于197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新作品”一等奖。
音乐创作
创作背景
《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创作背景是“四人帮”被粉碎,郑路创作这首歌之前,指挥家袁方打电话给郑路,要一首比较欢快的开场曲,作为再次祝愿举办晚会的开场,这样在当时这种情况下郑路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北京喜讯传边寨》创作出来了。后来,郑路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
作品结构
《北京喜讯传边寨》以苗族、彝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圆号奏引子及回声带人到边寨,强烈节奏后引出喜庆狂欢主题,旋律环绕主音且八小节方整结构,铜管和打击乐伴奏矫健热烈,单簧管引导下双簧管奏出诙谐风趣旋律呈女性舞蹈形象,下属调重复更轻快,简短过渡后小提琴和中提琴奏舒展旋律,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密集节奏音型伴奏,整体表现群众集体欢舞场面;第二部分与前对比,描绘青年姑娘独舞,轻飘起伏节奏下双簧管奏出旋律,C调转F调后力度和浓度加强似少女集体舞蹈;第三部分以开头强烈节奏音型为先导,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热情曲调如小伙子剽悍舞蹈,接着姑娘们跳起轻快舞蹈,对舞场面经几次转调更热烈并推向高潮,最后群众喜庆狂欢群舞音乐再现,乐队全奏且加入全部打击乐器,嘹亮辉煌,在高潮中结束。
作者介绍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传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地区、上海市、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传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作品赏析
音乐本体分析
《北京喜讯传边寨》通常被用来作为外国访华的交响乐演奏,可见其中包含丰富的中国元素。从乐曲主题上分析,运用了苗族芦笙的音乐风格,演奏过程中,全曲完成了七次转调,可以说是十分困难但是仍然再现了完美的过程,将交响乐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音乐风格上来看,《北京喜讯传边寨》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音响效果鲜活而生动,从朴实中凸显出其独特魅力,可以说设计上十分巧妙,作曲家独具匠心。总体上全曲的风格统一,并不杂糅,节奏明快,富有变化,浓厚的民族风韵应用其中,带着听者进入乐曲当中,感受其节奏起伏的变化,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每一首作品都具有它最精彩的部分,《北京喜讯传边寨》也不例外,全曲中最精彩的要数2分40秒的主旋律转调,以及利用长号惟妙惟肖地演奏出牛角的声音,充分体现了苗族淳朴的风土人情,苗族人民性情率真的特性溢于言表。
乐曲的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分析《北京喜讯传边寨》又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全曲使用了四个不同曲调风格的舞蹈组合形成了一个主题结构,是一首十分热情奔放的舞曲。音乐的主题主要采用了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展现出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让整个作品变得鲜明而独特。乐曲的主体部分采用的是降E大调,4/4的节拍,乐曲的结构相比于其他舞曲来说是比较自由的。并且乐曲的结构是多乐段、单乐章的结构,还包括引子、六个乐段和尾声,从创作过程来看,作曲家熟练地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和巧妙之处,对乐曲进行了缜密的布局。曲式的结构也可以看成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节奏更显明快,曲调也相对新颖独特,作曲家从曲式、曲调、速度、节奏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和设计,塑造出了一首独特的音乐,抒发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同时,也能让听的人从不同角度体会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不同阶段的分析
开始过程
《北京喜讯传边寨》在开始之后就以小提琴持续的高音震音作为背景,然后再结合圆号开管音出声,最后使用的是塞管音演奏出类似于“牛角”声音的号角声,作为音乐的引子。引子带给人们的感受就好像身处在一个幽旷宁静的山谷之中,赋予了乐曲强大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寨人民在收到北京喜讯时所表达的感情,就如同表演出了喜讯传达过程中产生的电波一般。画面中就像是有一个小伙子,在用牛角传达山外带来的“北京喜讯”。人们听到之后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不自觉地跳起激昂慷慨而又跌宕起伏的欢庆胜利的舞蹈,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淳朴的热情和纯真的风土特色。在强烈有力的舞蹈表演烘托下,又利用木管乐器和弦乐器结合重复演奏出第一个主题的主旋律,矫健而又奔放,将山寨人民心中压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第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欢腾主题”,整体就是为了表现出人民在听到“北京喜讯”之后所表达的感情。
过渡阶段
经历了第一过程的激昂和欢快之后,继而就是乐曲中一个过渡性变化,这个过程曲调稍微降低,相比于第一阶段的激昂和沸腾,是一段轻快而又欢乐的部分,二者可谓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此,主要是通过双簧管领奏和它在乐曲队伍中交替演出,表现出乐曲中的轻快、轻盈以及欢乐。这个部分让整首乐曲看起来十分欢快,想要表达的感情也是至真至善的。舞蹈上,彝族姑娘们随风而起,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热情,跳着轻快的舞蹈,脚脖上的铃铛伴随着风声哗哗作响,更显乐曲的轻快以及给人的治愈之感,歌声、乐声和笑声相互结合、此起彼伏,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欢乐与热情舞蹈的画面。
乐段过程
这个部分从音色和节奏上来看,又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是一个通过鼓和小提琴进行演奏的阶段,主题上看起来是一段优美而又富有旋律的过程。
歌唱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次突出的转调处理。虽然节奏上依然轻快欢乐,但是却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比如,在乐器方面改用双簧管在C大调上演奏出具有苗族音乐风格特色的降E音。这个过程中,降E音的出现,不仅彰显出整个音乐的风格特色,同时还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良苦用心和巧妙布局。后来,音乐又从C大调转到F大调,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圆号四种乐器相互配合演奏出优美而动听的旋律,彰显出苗族典型的音乐风格。在此过程中,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优美的,在双簧管的领奏下,就像是有一位姑娘站在上面,向世人诉说着大家心中共同的愿望和期待以及对“北京喜讯”的欢乐心情。
对舞场面
该过程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旋律,进行了优美的转调。第一种使用的是小号演奏,再现了第一过程中的激昂澎湃,情绪表达上热烈而豪迈。再现的画面就好似一群小伙子跳起矫健的舞蹈,不输于女子的柔弱,这段舞蹈更彰显出苗族人民的豪迈热情。在转调过后,又对乐器进行了调整,换用小提琴进行演奏,木琴与弦乐以顿音的形式再现了轻快的如第二阶段的变换旋律,情绪表达上更显轻快和活泼。伴奏中使用铃鼓和小提琴,搭配上姑娘们轻快的舞蹈表演,可谓是惟妙惟肖,让人难以把控内心的情感。
宏伟音响
这个阶段对音乐又进行了一次转调,只不过是与第一过程相同,仍然表现的是“欢腾”的画面,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这个部分的节奏似乎更加激昂而热烈奔放,牛角声在其中此起彼伏、相互搭配,仿佛观看的群众比表演的姑娘们更加激动,相互之间纷纷叫好,拍手称赞。音乐的力度表达上层层递进,感情环环相扣,速度上也逐渐加快,让整首音乐都陷入了一个激昂澎湃的过程当中,将人民群众的感情通过音乐的方式推向了高潮。
结尾过程
结尾中,音调也丝毫没有减速,一反常态,使用中圆号用最强有力的音调演奏出了引子中的号角声调。有力的结尾,不仅震撼人心、意犹未尽,还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乐声辉煌而又灿烂,将万众欢快的热情推向了表演的最高点,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演奏结束后仿佛仍然身处其中。
音乐特点
《北京喜讯传边寨》是一首简朴通俗、结构紧凑、音调新颖、形象鲜明并饱含热烈感情的作品。此外,该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热情和豪迈,在欢歌笑语中将少数民族的歌舞形象展现给世人。同时该乐曲在节奏上具有十分欢快的特点,郑路所创作的乐曲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具有苗族和彝族民族音乐的曲风,并且该曲在搭配舞蹈时也具有十分连贯的节奏性,而且配乐方式较为简单,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
重要演出
以上仅举例部分
音乐成就
《北京喜讯传边寨》成为中国交响性作品的代表作,该曲被改编成管乐、民俗音乐的多种版本,成为中国及外国著名乐团演奏的保留曲目。此外,《北京喜讯传边寨》曾于197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新作品”一等奖。
《北京喜讯到边寨》表达了粉碎四人帮后作曲家亢奋的热情.央广网.2025-10-24
音乐舞蹈系举办“党史中的音乐”专题讲座 .微信.2025-10-24
[启航2014]《北京喜讯到边寨》 演唱:首都警官合唱团.央视网.2025-10-24
[CCTV音乐厅]《北京喜讯到边寨》 作曲:郑路 马洪业 指挥:余隆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央视网.2025-10-24
中央民族歌舞团慰问演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北京喜讯到边寨》#醉美最近是昌吉 #美丽昌吉我的家 #我在昌吉你在哪.亚中集团.2025-10-24
音乐为媒,让世界听见中国.今日头条.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