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夜鹰

欧夜鹰(拉丁学名:Caprimulgus europaeus),属夜鹰科夜鹰属,是一种小型鸟类。查尔斯·沃里(1960)曾依据1929年在新疆采集的标本命名了一个新物种——“中亚夜鹰”。然而,经过Schweize等(2020)的研究后发现,中亚夜鹰并非有效物种,而是欧夜鹰的同物异名。在中国,欧夜鹰分布于新疆和甘肃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世界其他地区,其分布范围涵盖欧亚大陆、北非,东至贝加尔湖,南到伊朗印度西北部,越冬于非洲。欧夜鹰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尤其喜欢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混交林和阔叶林。

欧夜鹰体重在75-100克之间,体长为260-280毫米。嘴短而弱,基部宽阔,上嘴尖端微微向下弯曲。其背部和腰部有窄的羽干纹,肩部有宽阔的黑色条纹,且带有皮黄色羽缘。尾巴呈灰色,翅上覆羽有较大的乳白色或皮黄白色端斑,喉部有一块宽阔的白斑。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不过雌鸟尾无白色尖端,翅上有白色翅斑。欧夜鹰的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为黑色,脚和趾为肉红色或红褐色。它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具有夜行性,主要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则多栖息于林中的树枝上或地上的暗处。欧夜鹰主要以蚊、蚋、甲虫地老虎等昆虫为食。它们的繁殖期在5-7月。

2023年,欧夜鹰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年,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欧夜鹰被列为无危(LC)物种。

分类

1929年,英国博物学家弗兰克·卢德洛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角一个名为皮山县的地方(今皮山县境内)采集到一只成年雌性夜鹰标本。该标本体型比常见欧夜鹰略小,羽色稍暗,弗兰克·卢德洛将其命名为“埃及夜鹰”。1960年,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沃里在对古北界鸟类进行系统分类整理时,发现这只夜鹰标本体型明显小于埃及夜鹰,且飞羽形态与埃及夜鹰存在显著差异,于是将其定为新种——“中亚夜鹰”(拉丁学名:Caprimulgus centralasicus)。然而,此后中国鸟类学家历经50余年寻找,始终未再发现中亚夜鹰。

20世纪末,国内外鸟类学者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皮山县及其附近地区寻找中亚夜鹰,并反复测量、核对唯一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标本。经研究,他们认为中亚夜鹰可能是欧夜鹰或埃及夜鹰的亚成体,根本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物种。施韦策(Schweizer)等(2020)对中亚夜鹰模式标本展开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研究,发现该标本实为欧夜鹰亚成鸟。因此,中亚夜鹰并非有效物种,而是欧夜鹰的同物异名。

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欧夜鹰嘴短而弱,基部宽阔,上嘴尖端微微向下弯曲。口裂很大,上嘴基部生有直接朝前的刚毛。跗短小,跗前面3/4处被羽覆盖。翅尖端较圆,初级飞羽和尾羽均为10枚。雄鸟上体呈灰色并点缀有茶黄褐色,头顶有黑色条纹,其中头顶中央的条纹较粗较宽,形成一条或两条纵线,其余部位条纹稀少。背和腰有窄的羽干纹,肩部有宽的黑色条纹和皮黄色羽缘。尾呈灰色,基部为皮黄色,有不太明显的黑色横斑,横斑之间点缀着一些黑色斑点,两对最外侧尾羽有宽阔的白色尖端。翅上覆羽有较大的乳白色或皮黄白色端斑。

欧夜鹰的初级飞羽为褐色,其中两枚飞羽带有棕色齿状斑,第一枚初级飞羽在内翔中部有一宽的白色横斑,第二和第三枚初级飞羽的白色横斑扩展至内外两侧。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灰色,暴露部分有黑斑,被遮挡部分有棕色和黑色横斑。喉部有一块宽阔的白斑,其余颏、喉和胸呈灰色,有暗褐色虫斑,腹和两胁呈皮黄色,有暗褐色横斑。尾下覆羽为皮黄色,有稀疏的褐色横斑。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但尾无白色尖端,翅上有白色翅斑。欧夜鹰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为黑色,脚和趾为肉红色或红褐色。

欧夜鹰大小量度如下:体重75-100克;体长260-280毫米;嘴峰9-10毫米;翅长172-195毫米;尾长125-144毫米;跗长16-17毫米。

分布范围

在中国,欧夜鹰分布于新疆和甘肃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世界其他地区,其分布范围广泛,涵盖欧亚大陆、北非,东达贝加尔湖,南至伊朗印度西北部,越冬地位于非洲。

具体来看,现存繁殖地包括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等;迁徙经过地有巴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等;留居地包含安哥拉博茨瓦纳保加利亚等;非繁殖季节偶尔出现的现存及游荡地有法罗群岛加纳冰岛、利比里亚等。

栖息环境

欧夜鹰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尤其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喜欢林间空地,林缘灌丛和沟谷疏林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半荒漠和裸露的岩石荒野和灌丛草坡。

生活习性

欧夜鹰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迁徙期间也会结成小群。它们具有夜行性,主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白天大多栖息于林中的树枝上或地上的隐蔽处,待到黄昏和夜晚才飞往开阔地带活动并捕食,且常常在夜间发出鸣叫。其飞行速度快且敏捷,悄无声息。欧夜鹰主要以蚊、蚋、甲虫地老虎等昆虫为食,在飞行过程中会张开大嘴𫛭边飞边捕食。

繁殖

欧夜鹰的繁殖期在5-7月。它们通常在森林地面上营巢,巢多位于灌木下、大树树根间,或是幼树松枝掩蔽下的地面凹陷处,有时也会直接将卵产在裸露的地面上,巢内没有任何内垫物。实际上,这算不上真正的巢,仅偶尔会垫上一些松针和树叶。每窝产卵2枚,卵呈椭圆形,为灰色,带有模糊的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36毫米×21-24毫米。雌雄亲鸟会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7-18天。早成雏属于晚成性,需经过亲鸟16-18天的喂养才能学会飞翔。

保护

致危因素

欧夜鹰面临着多重主要威胁:一方面,杀虫剂的使用致使昆虫数量减少,而昆虫作为欧夜鹰的主要食物来源,其数量下降直接导致欧夜鹰的食物供应减少;另一方面,栖息地丧失或退化问题严重,这主要归因于荒地和牧场林地遭受过度放牧,以及被开垦为农田、葡萄园、商业林和城市用地。此外,人为活动干扰与道路致死情况也不容忽视,荒地的休闲娱乐活动(如徒步、越野车等)会惊扰到鸟类,道路交通更是导致部分欧夜鹰个体死亡。同时,欧夜鹰的卵和早成雏还易受到多种捕食者的威胁,捕食者包括乌鸦、喜鹊松鸦鸮形目鸟类、褐隼、欧洲刺猬、伶鼬以及家犬。不仅如此,氮污染与植被结构改变也给欧夜鹰带来影响,雨水中的氮污染物可能致使旱地繁殖区富营养化,让植被结构变得不适宜欧夜鹰栖息。

保护措施

欧夜鹰已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录Ⅰ及《伯恩公约》附录Ⅱ,以下信息均针对其欧洲分布范围展开。在英国等部分地区,商业林业创造的栖息地虽使欧夜鹰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此类栖息地缺乏永久性,难以保障较高种群水平的稳定性。目前,该物种已被纳入英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

在保护行动方面,同样聚焦于欧夜鹰在欧洲的分布范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开展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维持并强化现有森林及荒地栖息地十分关键,需进一步推进荒地恢复工作,包括人工林中的荒地,以此防止栖息地碎片化,增强空间连通性;二是实施农业环境计划,制定农业环境补贴方案,为欧夜鹰提供觅食栖息地;三是减少人为干扰,限制重要荒地区域的游客数量,防止周边城市进行开发;四是明确科研重点,研究觅食栖息地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保护级别

2023年,欧夜鹰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5年,欧夜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10-21

European Nightjar.European Nightjar.2025-10-21

Caprimulgus europaeus.iucnredlist.2025-10-21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5-10-21

Server is currently under heavy load.Server is currently under heavy load.2025-10-21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夜鹰受伤 热心市民和相关部门积极施救.兰州新区管委会.2025-10-24

Caprimulgus europaeus.iucnredlist.2025-10-21